English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> >

2020-10-10浏览次数:30808

 

金融科技(Fintech)当下在英国热火朝天。在美国LIBRA与中国央行呼之欲出的数字货币的双重夹击之下,英国人很想迎头赶上,或者说想保持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这方面的领先地位,特别是英国央行对此也开展了许多研究。英国的法律圈也极为重视,由高等法院法官与多位皇家律师(QC)、监管部门FCA、伦敦金融城公司等专家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,进行相关研究,并于20191118日于伦敦金融城位置最中心的报告厅隆重发布了相关的《加密资产和智能合约的法律声明》。

 

 

这份声明分析了加密资产和智能合约的财产属性以及相关法律问题,写得非常精彩,功力深厚,而且用了不少真实与假设的案例来解析。涉及Fintech的内容,结合英国的财产法、合同法加以分析,对于英国司法辖区之外的人,理解他们的法律体系极有帮助。比如英国财产法复杂无比,而且还不是成文法,比如就担保,就涉及了pledge/contractual lien/equitable charge/mortgage四种类型的担保,很难与中国法简单对应。能不能将加密资产比如比特币去套用为这些类型的担保,则需要逐一分析,读着读着,就觉得报告中的逻辑推演和说理比较清晰,这也许就是普通法的特色。

 

 

经过数十页的分析说理,最后这份声明发布了其总结。

作为借鉴,笔者将该总结部分翻译成文如下:

 

《加密资产和智能合约的法律声明》

英国司法辖区专门小组 
摘要

(一)财产

1. 英国法律是否最终会将特定的加密资产视为财产,取决于资产的性质,资产界定所依赖的系统规则,以及提出问题的目的。但是,通常: 
  (a) 加密资产具有所有财产特性;

  (b) 某些加密资产具有的新颖性或独特性-无形,密码认证,使用分布式交易记账技术,去中心化,共同认可规则-并不使它们失去财产的资格;
  (c) 也不会使加密资产被视为纯粹的信息,或者因为可能无法归类为占有性财产(things possession )或权利性财产(things in action)而被取消资格;
  (d) 因此,加密资产原则上应视为财产。
  2. 这可能对一些法律规则的实施产生重要影响,包括与死亡继承,个人破产时的财产归属,清盘人在公司破产中的权利,以及欺诈,盗窃或破坏信托等有关的法律规则。
  3. 不能真正拥有加密资产:它们纯粹是“虚拟的”。因此,根据法律,它们不能成为“寄托”(bailment)的对象,只能对它们授予某些类型的担保,尽管我们认为将其界定为其他类型的担保并没有法律障碍。它们不是所有权文件,无形单证或者可转让票据(尽管将来根据市场惯例可能会认可某种形式的可转让性),也不是《票据法》规定的票据。

 

 

(二)智能合约

4. 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达成协议,打算通过这种方式建立法律关系并各自给与一些利益的情况下,英国法律就认可一项合同的存在。智能合约能够满足这些要求,就像传统的或自然语言的合约一样,智能合约因此具有合同效力。缔约方的语言和行动,决定了在任何给定的情况下,这些缔结合同要求是否在事实上得到满足,这就像在任何其他合同中一样。

5. 当事人的合同义务可以通过计算机代码来定义(在这种情况下,传统意义上的“解释”空间很小),或者该代码仅用于执行合同,其意义则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。(在这种情况下,从界定合同的角度来看,代码并不重要)。但是,无论哪种方式,原则上都可以使用常规的和公认的法律原则来识别,解释和执行智能合约。

6. 英国法律不反对匿名或化名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概念;也没有这样的观念,即每个人都同意遵守一套规则以此认为个人之间缔约合同(例如在俱乐部中发生的事情)。英国法律完全有能力处理双边智能合约,也可以处理围绕去中心化自治组织(DAO)构成的合约。

7. 有些法律规定要求某些文件必须“签名”或“书面”。原则上,可以使用旨在对文档进行身份验证的私钥来满足法定的“签名”要求,而对于代码要素记载在源代码中的智能合约,则可以满足法定的“书面”要求代码(对于仅在运行的系统上以目标代码表示智能合约时,该理由可能不太直截了当)。

8. 我们将进一步展示,英国法律能够很好地应对技术发展,并且在这方面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既往成绩。

 

 

翻译时间仓促,且涉及不同法律体系,如有错误,敬请包涵!

 

编译 | 上海金融法院 符望